
特朗普最近在对外关系上的动作再次引发关注。原本习惯于在谈判中先出狠招的他,这一次试图拉拢欧盟共同对中国和印度施加高额关税,以此间接向俄罗斯施压,希望尽快结束俄乌冲突。但与过去不同,欧盟这次没有完全跟随美国,而是表现出了更为谨慎的态度。
当前,中美正在进行密集的谈判,但只要没有正式协议出台,两国之间的博弈就不会停歇,甚至可能越演越烈。美国对中国的施压手段之一便是打“芯片牌”。9月12日,美国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,其中13家涉及芯片和半导体领域。美国此举意在削弱中国的高科技产业,以此在贸易会谈中争取优势。
然而,美国的算盘很快落空。仅仅在次日,中国便宣布对美国集成电路及芯片展开反倾销和反歧视调查。14日,中美还要进行第四轮贸易谈判,美国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招,显然是想利用芯片打压中国。但中国并未被打乱节奏,而是迅速反击,这种自信源于过去五年的长期布局。自2020年以来,美国接连对华为、中兴实施芯片制裁,中国也因此深刻意识到在高科技领域不能依赖他国。此后,中国加大投入,逐步完善从原材料到产业链的整体体系,推动国产芯片不断突破。
展开剩余69%如今,中国在芯片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。华为推出的麒麟芯片性能不逊于国际一线产品,中芯国际的生产良率接近台积电,产业链已经能够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闭环。2025年芯片自给率预计达到70%,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。正因如此,美国企图用芯片限制中国发展的计划,基本难以奏效。
与此同时,欧盟也面临艰难抉择。法国《世界报》分析指出,如果欧盟听从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,不仅会加剧中欧关系紧张,还会对自身经济造成打击。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,中国已是欧洲第三大出口市场,在当前经济低迷、军费支出和对乌克兰援助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,欧盟不可能冒险得罪这样一个重要合作伙伴。中国在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可替代性,决定了欧洲短期内无法与中国脱钩。
从美国的角度来看,关税战已经证明难以压制中国,反而让自己深受其害。美国国内的通胀、大豆滞销等问题,正是对华关税战的后遗症。如今,美国继续施压,不仅难以影响中俄贸易,还可能破坏自己在亚洲和欧洲的战略布局。尤其是印度同样被列为潜在制裁对象,而欧洲正努力与印度建立合作关系,一旦贸然行动,欧盟和印度之间的合作也将付诸东流。
整体来看,美国如今已经从单方面的霸权,转向不得不依靠拉拢盟友来对付中国,这也反映出其实力的相对衰退。关税与芯片制裁都未能奏效,中国凭借长期战略和产业积累逐渐掌握主动权。事实上,芯片市场中,美国企业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,而不是中国依赖美国。
中国此次快速反击的目的也十分明确,就是要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:芯片不再是遏制中国的有效手段。中美之间若继续进行贸易战,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。而如果能够走向合作,两国在高科技和其他领域都有可能实现更大突破。遗憾的是,美国依旧固守霸权思维,看不到更长远的利益。
未来无论美国打出什么“牌”,中国都已具备应对和反击的能力。对于欧盟而言,保持独立和理性,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,才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