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黑嘴鸥掠过东灶港海面,当伪虎鲸现身央视镜头,这座因江而生、因江而兴的江海之城,用五年攻坚给出了生态治理的精彩答案。2025年上半年,南通市海门区PM2.5浓度同比下降5.8%,排污权交易激活企业减排动力,系统守护碧水蓝天。
系统治理,守护碧水蓝天
曾经不少河流要“绕着走”,如今,沿河步道上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。这背后是海门打出的一套治水组合拳: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2万余米,清淤50万立方米,种植3万平方米水生植物,畅通沿河步道;开展废水偷排直排“蓝剑行动”,完成852个排污口“一口一策”整治;沿江布设9个监测垂线,2个公共雨水排口安装远程监控和一键启闭系统。监测断面在44个省、市、区考断面基础上新增14个区镇交界水质自动站,18个农村黑臭水体监控断面全部纳入常态化监测体系。
2025年,面对不利气象条件,以及臭氧与PM2.5协同管控的严峻挑战,海门以科技为核心,依托“网格化+精细化”治理体系,构建全方位、高效率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格局。通过布设微站监测网络,实现污染数据实时共享,并融合现场巡查力量,精准捕捉餐饮油烟、工地扬尘、机动车尾气等污染因子的时空分布与扩散规律。特别是VOCs走航监测车实时分析污染物成分,依托特征因子精准溯源,为臭氧和PM2.5治理提供科学支撑。通过“监测预警-现场处置-后台调度”的多部门联动机制,实现污染问题早发现、快处置。
展开剩余70%土壤与固废治理方面,“十四五”期间,海门全区持续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中天钢铁转底炉生产线固废资源化率达99.8%。多项工业危废处置项目建成投运,已基本满足处置需求。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开展危废规范化评估240家次,纳入集中收集管理的小微产废单位达680余家。农村环境治理同步推进,6574户农户完成污水治理,77个行政村彻底告别黑臭水体,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率达95%,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
智慧赋能,激活绿色动能
2025年以来,海门非现场执法占比达61%,科技立案数占总立案数70%。这源于三重突破:将企业分为ABCDE五类,通过“摇号”确定检查对象,对116家正面清单企业以非现场监管为主;接收19家企业主动申请,上门排查48处隐患,出具《行政指导意见书》指导整改;对12件轻微违法免罚122.34万元,开展“提醒式执法”500余次。
海门全区在开发区、海门港新区及经济开发区开展限值限量管理试点。2023年完成6笔排污权交易、1笔抵押贷款;2024年激活二级市场,实现8笔交易。全区42个登记类项目免于总量平衡,率先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“两证联办”“告知承诺制”“打捆审批”等改革举措,将环评审批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“翌日可取”。
在长江畔的“崇启海”地区,跨区域环境治理正不断深化。通过模拟柴油泄漏等突发事件,三地实现应急协同,企业联合封堵管网并调用毗邻物资。该地区建立了危废联合监管、垃圾偷倒防控及环境应急联动机制,推进生态绿廊建设,配套应急池和专业救援设备,整合超120万条水气监测数据,绘制污染地块“一张图”。在长三角毗邻党建引领下,海门与崇明监测站党支部推动“党建+业务融合”,签署应急协议,开展联合推演,并实行“环保总监交叉检查”及“啄木鸟”专家检查制度。2024年以来,联合生态、自然资源部门开展执法117次,出动578人次,发现和处理问题93个,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屏障。
点绿成金,书写“两山”答卷
走进中天钢铁南通基地,“三零工厂”(废水零排放、煤气零放散、固废零出厂)的标语格外醒目,这里已成为省级绿色领军企业。同样的蜕变发生在俐马纺织、慧聚药业等企业:俐马纺织印染废水回用实现区域零排放;慧聚药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,RTO设施安全运行获专家认证。
绿色实践也在乡野间铺展:青龙港绿地码头实现华丽转身,成为区域核心景观区;孝威村以村规民约推动“无废乡村”创建,引领环保新风尚;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,全区已记录物种达1216种。
为优化营商环境,海门建立重大项目“建档立卡”机制,靠前服务鑫源热电迁建等项目;成立“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”“蓝绿护企驿站”,推行“邀约式”执法,变“被动监管”为“主动服务”,累计开展“体检式”服务85余次,解决问题91个;编制《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》,为纺织印染等7大行业定制“一企一策”。
当青头潜鸭在謇公湖划出水纹,当中天钢铁的冶金渣变成再生建材,海门用行动诠释着“两山”理念的深刻内涵: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更是发展资本。
南通市生态环境局
发布于:北京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