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中美关税谈判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,特朗普为了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,接连向中方施压,先后出动了三招,想要迫使中国在关税问题上让步。但中方应对得当,三回合下来,反而把主动权牢牢掌握住,让特朗普的攻势难以奏效。下面把事情按来龙去脉讲清楚:
第一招:舆论与台海问题的挑衅。自某次阅兵后,美方对二战相关文件的解读被曲解,随之抛出“台湾地位未定”的说法,并鼓动台湾当局将台积电等重要资产向外转移。这一系列动作被视为在鼓励“台独”势力,严重触动了中方敏感神经。对此,中方外交部、国防部和驻美使馆等多方迅速表态,要求美方停止散布错误言论,并在涉台问题上拿出明确立场——不仅不支持台独,更要公开反对台独的任何挑衅。中方的强硬回应遏制了事态继续扩大,也让台独分子不得不重新评估形势。
第二招:移民与人才政策的收紧。特朗普政府调整了H-1B工作签证政策,规定申请者须支付高额费用,这一政策不仅被指有“敛财”嫌疑,也严重冲击到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计算机与科技人才流动,同时也对在华相关人才产生了影响。面对这一情况,中方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:推出了“K字签证”等吸引人才的政策,主动招揽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才俊。通过放宽引才渠道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,中国在人才竞争上占据了优势,为国内科技与产业发展补充力量。
展开剩余55%第三招:以“在美建厂”为条件的贸易胁迫。为了保护本土制造业,特朗普多次表态,要对那些不在美国设厂却在美销售的公司征收高额关税,甚至达到百分之百。此类政策导致跨国公司在投资决策上陷入两难——在美投资成本高、经营复杂,而把产能迁往海外又可能触及新的贸易壁垒。此外,美国商务部还推出所谓的“穿透性规则”,将母公司列入黑名单时,其控股超过一定比例的子公司也会被连带限制,部分关联企业甚至被要求额外审查——这些举措一出,引发了企业界和媒体的强烈不满,认为规则过于随意,极大增加了合规风险,损害了企业经营信心。
面对特朗普一系列“连坐”和高压做法,中方没有坐以待毙。9月30日,中国国务院推出了一项针对政府采购的新政策: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中,凡是在中国境内生产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内外资产品,可享受最多20%的评审价格优惠。这个政策对外资企业尤其有吸引力——它鼓励企业把生产线放在中国,从而既规避了关税冲击,又能通过优惠提高中标概率,拉动中国内需。同时,这也凸显出中方提供的是实实在在、可操作的激励,而美方更多是通过不断变化的关税和强制性要求施压。
总体来看,特朗普试图通过政治、移民和贸易多线施压来为谈判争取优势,但中方采取了有力的外交回应、人才吸引和政策激励,既保持了战略定力,又给外资企业提供了切实利益。正如中方所准备的那样,无论特朗普如何出招,中方都有应对方案,最终把主动权稳住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